台灣戲曲學院圖書館

.
:::
  • 回上一頁
top_bg

本日開館時間

內湖校區

08:30
20:00

木柵校區

08:30
21:00

最新消息

【銳傳媒】板橋扶輪社文化活動—台灣戲曲之美

  • 資料來源:圖資中心
  • 日期:2024/06/12

轉載自銳傳媒113.06.06

 

近日板橋扶輪社舉辦文化活動,除安排參訪板橋江子翠「潮和宮」,亦邀請戲曲世家李靜芳老師,以「台灣戲曲之美–來唱歌仔調」為講題,讓社友們對於台灣傳統戲曲文化能有更深的認識。

 

板橋江子翠位於大漢溪與新店溪交會處,早期稱作「江仔嘴(閩南語)」,清領時期常發生水災,於是,時任保正的林溪珍在當地立了兩個石碑,分別為「水官大帝神位」、「水仙王公神位」(水仙尊王),以祈求鄉民平安;日治時期,由於水官大帝與水仙尊王的主尊,一般俗信皆為夏禹,遂建小廟,直接奉祀夏禹,旋即增設為三官大帝,建立三官大帝廟,以神能使「潮和」,定名為「潮和宮」。

 

早年江子翠居民多來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,主要是奉祀鄉土神保生大帝,在日治時代,自台北大龍峒分靈保生大帝香火,到江子翠建廟供奉,沿用「保安宮」廟名。國民政府時期,政府以開闢道路為由,強制拆除三官大帝廟,於是民眾將潮和宮、保安宮、江子翠民眾活動中心合併,以壯神威,並增進土地之利用。

 

1981年潮和宮修廟竣工,宮廟中裝飾交趾陶雙龍拱珠、雙龍抱塔,廟內的神龕與藻井的木作,皆用「黃金金箔」貼上,廟貌璀璨輝煌。「板橋江子翠保安宮潮和宮」現為當地信仰中心,也是居民重要的休閒場所。

 

戲曲是民俗文化重要的一環,不同時空背景所發展出來的劇種,往往反映出當時特有的民情與生活。歌仔戲是發源於台灣宜蘭的本土劇種,融合台灣的文學、音樂、舞蹈,是饒富台灣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。傳統戲曲的表演多半與宗教活動有關,早期演出多以廟會酬神為主,由於採用台灣話演出,貼近民眾生活語言,且曲調採自歌謠小調,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與喜愛。

 

李靜芳老師出身戲曲世家,父母都是歌仔戲演員。六歲開始,在父親安排下,學習基本功、把子功、毯子功。國小即參與自家經營的陣頭表演,精通牽亡歌、三藏取經、布馬陣、車鼓陣等陣頭表演。國中時就放棄升學機會,加入家族劇團演出,師承李惠珍、麗子等資深演員。李老師扮相端莊大方、唱腔清亮圓潤,表演允文允武,能生能旦,尤其以旦角最是突出,為劇團的台柱演員。李老師從傳統中汲取養分,再將藝術注入新風格,在本次演講中表演七字調、都馬調等精彩橋段,將歌仔戲之美,表現得淋漓盡致,讓所有與會的社友與寶眷們讚嘆連連。

 

除了歌仔戲演出,李老師亦致力於歌仔戲表演的推廣教學,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、靜宜大學、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擔任歌仔戲指導老師,近年亦在大稻埕戲苑、萬華社區大學、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、彰化市大竹國民小學等學校及社區開設歌仔戲課程,目前也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。

 

板橋扶輪社羅浚晅社長說,歌仔戲走過百年時光,雖在黨國時期受到限制演出,但它憑著強韌的生命力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持續蛻變與成長。現今休閒項目多元、廟埕文化式微,傳統戲曲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。歌仔戲是台灣文化的瑰寶,具有陶冶性情、教化人心的價值,理應受到重視,更應積極推廣,我們應該培養社會大眾對本土戲曲的認識與興趣,從而促進台灣文化的價值與提升。板橋扶輪社希望藉由公民社會的力量,共盡綿薄心力,傳承歌仔戲曲之美好。

 

新聞出處:https://vigormedia.tw/%e6%9d%bf%e6%a9%8b%e6%89%b6%e8%bc%aa%e7%a4%be%e6%96%87%e5%8c%96%e6%b4%bb%e5%8b%95-%e5%8f%b0%e7%81%a3%e6%88%b2%e6%9b%b2%e4%b9%8b%e7%be%8e/

 

回頁首